资产发布器

活动情况介绍

新时期的中德关系

中德论坛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新“中德论坛”,旨在为中德两国之间讨论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的现实问题创建新的交流平台。

资产发布器

德国2013年联邦议会选举,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更迭,均会对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双边关系构成考验。中德新政府将如何看待彼此的关系? 这两个出口大国又将承担起什么样的区域和全球性责任?彼此的相互认知将会如何转变?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博士(Dr. Wolfgang Röhr)在开幕演讲中,强调了德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然而,他也视中国在诸如人权方面,以及近期中国与邻国之领土争议等方面为两国关系的“绊脚石”。作为亚洲核心大国——中国或许可以借鉴过去德国与其邻国相处与和解的经验。芮悟峰博士也相当关切目前中日关系的走向,因为双方在国力上所达到并驾齐驱的局面将对亚洲、乃至世界带来全新的影响。

第一单元中论及德国在欧洲未来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中国和德国的全球化挑战以及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等。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教授辜学武阐明了新联合政府协议对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他对德国外交政策的两大支柱做出解读,一是和美国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二是欧洲的一体化。他还指出联合政府协议的四个要点:1. 重申及谨慎界定对美国的信任;2.与俄罗斯稳定和可以信赖的关系;3.德国在欧洲一体化与谨慎扩大欧盟中的角色;4.在着眼改善人权和知识产权状况以及积极参与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与先日本而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研究员,提到中国和德国在作为两个经济大国,对解决国际冲突都采取保持克制、不愿介入的态度。对中国而言,要积极参与并对解决国际冲突做出贡献着实不易。因为中国的主动涉入可能会被视为是一种威胁,但反之,若坐视不理,又将为人诟病、批评。因此,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时,偏好采取“中庸之道”,而非积极干预。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蒂尔曼•迈耶教授(Prof. Tilman Mayer)分析了德国整合、扩大在地缘经济方面的任务。辩论的焦点集中在欧盟问题上,因为有关欧盟中央集权化、欧元和欧盟扩张等议题将成为德国外交政策中有待决定的问题。他反对以欧元债券承担债务,但赞同改善与英国的关系以及整合与欧盟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扩大经济区范围(例如对亚洲)。欧盟常常对其内部问题自顾不暇,因而在国际层面上的参与度不够高。欧盟内部在中国问题上的态度有分歧。但从贸易关系上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刘丽荣副教授着重分析了德国和欧盟对华政策,并指出欧洲外交政策上的多层次性影响了中国政策一致性。德国和欧盟都忙于处理自己内部的问题。基本上,中国对欧盟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来自北京的环球时报记者魏莱和复旦大学白沙天教授(Prof. Sebastian Bersick)先后对第一单元进行了总结。他们强调了对德国消极态度的失望,以及仅有为数不多的德国议员和欧盟议员对中国(以及亚洲)感兴趣的现状以及德国典范作用的不满。

论坛的第二单元主要探讨了中德经济的关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新研究员对中国与德国贸易盈余做出分析。他认为中国依旧相当依赖德国的技术进口,但从整体上调整贸易结构使其更具互补性。除此之外,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即提升在中国境内的价值增值的部分,被北京领导层视为核心任务。

德国全球及区域研究中心的周云博士为与会者勾勒出一种中德在产业内贸易的增加趋势,这无疑加剧了两国之间竞争。她强调了两国在直接投资方面的明显差别,也就是说中国在德国直接投资方面落后严重。一种关于新的、投资协议的基础正在讨论当中。

复旦大学丁纯教授概括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关键改变过程的中国转型、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等问题。他还指出,上涨的基尼系数、人口结构变化和不可持续经济体系均将给中国带来新的挑战。

上海社会科学院徐明棋教授为与会者揭示了许多企业已经在中国拓展了产业链和放宽了科技领域的准入条件。外国企业不必再为侵犯知识产权问题过于担心。尽管生产过程在中国的增值部分增加,外国企业依然获益良多。

德国胜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陈海鹰在他的评论中首先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环境,并进一步指出因在中国迅速改变的市场结构中错误的市场定位可能让企业陷入困局。

在这一轮的讨论环节,有人问及是否应该将良好的政府关系视为企业经济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陈新研究员凭借不同的、反映工业国家利益的定义标准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第三单元主要讨论的是中德两国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文外交政策、在媒体和人际交流方面的相互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田德文研究员为听众解释了文化向外传播的不同途径,并且指出在中德两国之间存在的、因传统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其间要形成良好的对话环境有必要开发一种能够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的机制。

德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的安蓝德(Andreas Landwehr)诠释了中国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也会带来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贸易增长的后果。同时他也承认屡受指责的德国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惯性,他希望中国能够更加透明、公开,以适应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前汉诺威孔子学院主任胡春春博士做了有关“孔子学院在中国公共与人文外交中的角色”的报告。他断言,孔子学院在德国的运作是保守的,这从两个方面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本轮的评论中,同济大学德国问题专家伍慧萍教授指出文化传播和传媒认知方面的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切建立在一种中国的国际角色仅仅关注利益的、占主导的认知基础之上。出现的困难就是,如何在“公共外交”层面兼顾各方要求将中国的价值传播出去。

开迪域连企业管理咨询何凯迪为我们带来了几个深层文化交流议题。这种人际交流提供了文化交流与社会命题相结合的可能性。当然,德国的国外社区也因规模的增大和有担当的“社会/文化企业”更多的价值观将这种交流推向纵深。

此次中德论坛应该为开放的讨论提供平台,在那里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的交错关系受到关注。来自政治、经济和公共媒体的与会者的不同背景无疑给激烈的讨论增色不少。

该论坛将为在同济大学、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之间联合举办的系列研讨活动拉开序幕。

资产发布器

联系人

Tim Wenniges

comment-portlet

资产发布器

由...提供

中国办公室

资产发布器

关于这个系列

德国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它的培训机构、教育中心和其国外代表处每年举办数千个不同主题的活动。关于重要国际会议、大事活动、专题讨论会等等的报道我们及时且独家的公布在我们的网页www.kas.de。在这里您除了可看到内容摘要之外,还可看到额外的材料,例如照片、演讲稿、影片或录音。

订购信息

erscheinungsort

China China